
華嚴就在一個「心」,我們學佛就是在學習如何啟動心。
要先看到一才看到一切,當我們看到一切的時候就看到一,這個就是佛的華嚴世界,所以叫做禪,有禪才有華嚴,沒有禪,華嚴就無法出現。
我們靈鷲山所有的法會,都是要鞏固大家這份學習佛法的心,讓大家的生命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我們的生命,沒有佛法就沒有生命,我們要這樣子去體會佛法的難能可貴。
佛法需要生生世世累積的,所以要學習讓自己的信心能夠堅固的方法。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菩薩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十地的時候,到登地的時候,菩薩就不退轉,所以我們要從細細小小的三皈五戒做起,然後進入這個不退轉的發心菩薩。
生命就是一個大學習,學習在多元裡面如何共生;所謂的佛法,就是大大的學習,是對生命的學習和了解。佛法的學習就是生命的學習,生命是多元共存的,我們如何學習生命的和平,讓生命和諧?這是佛法教導給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與法要。
雖然現在無法一蹴可及地獲得和平,但是我們不可放棄,要做好這種共識與學習,從零歲到一百歲都要做好學習,學習生命的相依共存共生。
「生命和平大學」的萌芽,起源於我從小顛沛流離的生命,看盡戰爭殘酷的死亡與生命的破敗,而孕育出的和平種子。
生命和平大學冬季學校的開學日,由於現在是全球疫情緊張的時刻,我們有幸能在這樣的時節因緣,藉由科技網路,共同在線上為人類、為地球,一起探討生態的永續方案,這是一份殊勝的連結,也必然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我們來到阿布逹比參與今年的「全球信仰領袖高峰會」,如同大會的訴求,希望透過集體的智慧影響力與靈性的引導,加強人們了解氣候變遷對世界帶來的影響。
我再次誠摯邀請大家,要靈性覺醒、跨界合作,從宗教界開始,共同推動靈性覺醒,讓破壞者反省改正,大家通力合作找出復原生態和解決生態危機的辦法。
我們與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跨宗教和諧周」舉辦了「彈琴說愛音樂會」,用樂音與寧靜,做不同形式的對話。世界宗教博物館作為一個跨宗教的平臺,自2019年起每年都會組織活動來慶祝宗教間的友誼。
「以利亞跨信仰會議」邀集各宗教代表在英國倫敦召開「氣候正義和懺悔儀式」,我們以佛教懺悔與祈福儀式來呼籲大家回歸靈性,共同用慈悲心守護地球生態。
2023 年 11 月 27、28 日兩天,我們的供僧團來到了緬甸上座部巴利大學以及因聖亞瑪尊者的佛學院做供僧。
2023 年 11 月 26 日,這天帶領朝聖團到仰光大金塔點燈祈福。從以前到現在,許多聖人都護持大金塔,這些聖人、護法要一直等到彌勒佛下生後才圓滿他們的護持,我們要學習這些聖者護持佛法,最主要我們要學習成佛。
2023年11月25日,我們從全球各地來的信眾,一起來到緬甸朝聖供萬僧。
我們在體驗出家的七天生活當中,要放下身心,把所有的家累、錢財都放下,把所有的都放空,好好的學習正確的法教,學習佛法的珍貴。
靈鷲山的禪修法門—平安禪,四個步驟當中的第四個步驟,也是最主要的方法—聆聽寂靜,聆聽無聲之聲,聆聽隻手之聲,什麼是隻手之聲呢?有個禪宗故事,滿能詮釋隻手之聲的含意。
和尚問他的徒弟:有個瓶子裡面養了一隻鵝,那個鵝從小就在瓶子裡面,怎麼樣才能把鵝從瓶子裡面救出來又不打破瓶子
某日,僧眾禪關晚間開示時,師父一走進開山聖殿,看見右邊的大迦葉,剛好有隻麥克風對準了他的嘴,大迦葉對準了麥克風開心的笑著。
禪宗心法從釋迦佛傳到迦葉,用「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方法傳下,而我們現在用寂靜修的四個步驟,把這個橋梁搭起來,也能夠明白拈花微笑的這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