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Events 國際交流

2010年05月30日

世界一家的理念:與國際青年對談

世界一家的理念:與國際青年對談-心道法師2010年5月29、30日,山上來了一群特別的朋友,分別來自於世界各國的青年朋友們,他們是扶輪社的國際交換學生,在扶輪社3520地區的安排下,來到了靈鷲山體驗異國的文化。我很喜歡與這些青年接觸,他們的自然大方,對於國際時事的關心以及對宗教的好奇,從他們的問題中可以清楚的得知,就這樣的,開啟了一場小型的國際宗教交流。

我覺得文化交流的過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並且很開心地與他們分享:我們原本就擁有自身的文化,但是當我們要進入另一個文化的時候,我們會慢慢地改變自己的認知,一開始先學習認識環境、認識文化,然後慢慢的我們會瞭解這個文化的內容與意涵,瞭解之後,不同的文化之間就能夠彼此互相包容與尊重。再加上這世界因為資訊、交通的便捷,還有全球經濟的因素,讓世界各地的互動機會急遽增加,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越趨頻繁,雖然我們剛開始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需要花一些時間去熟悉環境,雖然辛苦但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以我宗教交流二十幾年的經驗來說,我們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巴哈尹教、神道教、道教、佛教等宗教的交流當中,彼此都是抱著謙卑的態度去學習。當我們面對不同的國家與文化時,我們會依循對方宗教的儀式而行。我記得有一次受邀到基督教的教堂,我們跟著他們一起做彌撒、禮拜;當我們到了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也一樣跟他們一起做教拜,用餐的時候也一樣一起做餐會的祈禱,這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4月時,一位住在紐約的以色列朋友請我到他家用餐,猶太人在用餐前有一定的儀軌,我們在飯前戴上象徵智者的小圓帽,用特別的器皿洗手,然後祈禱,接著大家才可以開始切面包吃,我第一次體驗這種儀式,感覺非常新奇、有趣。另外,我也曾經到過美國原住民的聖地,例如有一次在HOBBY族的聖地,跟他們一起做祈雨的宗教儀式,當他們在唱出祈禱文的時候,讓我感受到了那股祈禱的力量,他們真心所唱出的旋律與天地真實地相應了。 其實接觸每一個宗教、信仰與文化,都是一種生命的享受與學習,就像大家來到臺灣,接觸學習中華文化,看看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互相不同的地方是什麼?不同的地方在哪裡?我們也可以慢慢的判斷,學習彼此的優點。

國際的青年學子們來到靈鷲山感受這裡的聖山勝景,以及慈悲與禪修的宗風,我們打破彼此的隔閡、開闊彼此的生命,透過文化的交流慢慢進入另外一個文化,學習認識環境,然後慢慢瞭解這個文化、減少隔閡,最後就能夠尊重、包容彼此。我與青年學子們對談,在一問一答之間並發出許多燦爛的火花,這種交流就如同實踐了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理念──「尊重、包容、博愛」一樣,讓人感覺到非常愉快。

除此之外,我更希望這些國際優秀的青年,能夠加入我們的行列,和我們一同做世界宗教交流的義工,因為這是一種生命的大學習,能夠讓我們在生命中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且能夠真正的實踐世界一家的理念。

問:法師信仰宗教這麼多年,有沒有遇過最困難的事,也就是一生中遇上最深刻的一個問題,您是怎麼跨越它的?

答:我在幾年前,為了蓋世界宗教博物館而拜訪了全球的宗教,有一次我們去南非,遇到最困難的一次是伊斯蘭教,我們到了南非的教堂拜訪他們,跟他們說要做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動和平的事情,籌建一座化解人類衝突的博物館,他們聽完後就先把《可蘭經》念一遍給我們聽,雖然那時我們不知道《可蘭經》的內容是什麼,但是我們靜靜聆聽到結束,也許是因為我們的聆聽的緣故,他們從有敵意轉化為與我們友好,開始與我們有了良好的互動。還有一次,我們來到俄羅斯拜訪薩滿教,他們正在舉辦火供請靈的儀式,雖然我們不知道其中的意義,但是仍然與他們一起參加了儀式,後來也結下了很不錯的情誼。其實我們很少遇到困難,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求別人來改信我們的宗教,而是要邀請各個宗教為世界和平來共同合作。

問:師父您在傳教的時候,您會做什麼來達成目的?

答:用愛心達到目的,“love”。

問:請問法師,您如何有一顆堅定的心,把很多艱難的任務達成?

答:當然是宗教的力量,讓我們更明確的知道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有恒心、有毅力去做。我最早學佛是這樣開始的:小時候聽到觀音菩薩的名號很感動,所以就開始學佛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觀音就是救苦救難,祂是有求必應的,所以我從小就有一個觀念,那就是救苦救難。一直以來觀音菩薩是我的偶像,我是從這個角度進入佛門,從這個使命開始進入佛教對世界的關心,對佛教的使命有一份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