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體證
心道法師於13歲隨游擊隊從緬甸來台,除了幾個同鄉袍澤之外,一無所有。自幼他目睹世間生離死別之苦,以及親歷戰爭的禍害,這些經歷讓他反思生命的意義,也體會到生命的奇蹟與和平的可貴。在遍嚐人生的苦境之際,心道法師聽聞觀音聖號即心有所感地潸然淚下,那就像是汪洋中一個唯一可依靠的臂彎。師父嘗言他與觀音菩薩有特殊因緣,日後的修行法門與弘法皆以觀音為依歸。
25歲那年,心道法師在佛光山出家,之後砥礪精進禪修,追隨古德的腳步,用一己的生命來證實真理,與效法觀音菩薩的悲願來救拔所有眾生的苦。
塚間苦修十年、斷食閉關兩年,師父經歷了外人難以想像的體驗,在生死一口氣之間,不斷照明眾生本有的覺性,是那麼樣朗朗然的不受軀體之苦的影響,獨耀常存。在這證知真理的過程中,心道法師體悟到一體的生命,發現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關連的共存關係,而自然升起悲憫的平等大愛精神。師父說:「在孤獨的修行中,我發現清淨無染的靈性世界,也從苦行中體會到貪瞋癡慢疑只是執著的自我幻相,在般若無礙、般若無執的智慧觀照下,一切皆是空性的顯現,也因此超越了差別的苦,體會生命一體、平等的愛。」


這個根本、寧靜的力量,師父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還沒有去看到、體證到。心道法師以自己的修行過程來對我們顯示佛法的真實與珍貴,並告訴我們覺醒所產生的力量,是愛,是慈悲與寬容。 37歲出關之後,心道法師看到許多來山問道者的迷惑與痛苦,及現代社會與全球資訊化時代所引發的焦慮與衝突,尋思身為一個修行人該如何奉獻一己的生命,來引領四眾弟子加入救濟世界的行列。
心道法師最大的心願,就是打造一個和諧、共存共榮的「華嚴世界」。這個「華嚴世界」代表了心道法師在經歷漫長苦修的過程之後,所體會到的生命與宇宙真相,也就是祖師大德們所言表的大圓滿境界。在這聖境裡,一切都是相依相存與互為彰顯,而我們彼此的生命條件,就是慈悲與善念。
和平・志業
三十年來,心道法師接引無數海內外信眾,成就大眾學佛的因緣,與開展和平的志業。首先,1984年建設「無生道場」,開顯師父深刻體會「無生之生」的意涵。「無生」是指諸法無實,無生無滅。自此,心道法師於福隆靈鷲山上開山演教,以「慈悲與禪」為宗風行持,以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接引有緣眾生,開展弘法度眾的菩薩道志業。又因與南傳及藏傳佛教的殊勝因緣,師父兼納三乘法脈,以應機普世弘揚三乘為靈鷲山的使命。
接著,師父帶領靈鷲山以打造「華嚴世界」的和平志業為目標,從推廣禪修、建立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跨宗教交流、成立三乘佛學院、建設華嚴聖山,到各項慈善事業等,企盼能在新世紀中,以佛法深蘊的力量,結合其他宗教與非營利事業組織,共同創造世界的永續和平與安定,實踐華嚴世界共存共榮的願景。
師父認為,尋究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人類與萬物之間的衝突,根源在於「心」,心的轉化,是解決一切衝突與痛苦的根本所在。認為「當前苦難的根源,不管是天災或是人禍,都與人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心的種種負面思考,轉化成行動的結果,讓各種悲劇不斷循環發生。無論是戰爭或是環境破壞,都來自人心的貪欲與瞋恨。」因此,如何從根本之處的「心」,來導正人們,讓地球所有眾生得以在地球上和諧共生,為師父的思想核心。師父以禪作為守護自心的根本,運用禪修剖析心性,覺悟本心,唯有人心和平,世界才能真正和平。因此,面對當今科技快速發展之資訊社會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及種種煩躁、憂鬱、恐慌等心理症狀,心道法師主張需以禪修所產生的安定、自然和諧之能量來予以轉化。
「禪修,不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進入心靈的方法,
如能探討這個方法,我們將會有很大的能量,
這個心的能量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量。」

展望・未來









修行・體證
心道法師於13歲隨游擊隊從緬甸來台,除了幾個同鄉袍澤之外,一無所有。自幼他目睹世間生離死別之苦,以及親歷戰爭的禍害,這些經歷讓他反思生命的意義,也體會到生命的奇蹟與和平的可貴。在遍嚐人生的苦境之際,心道法師聽聞觀音聖號即心有所感地潸然淚下,那就像是汪洋中一個唯一可依靠的臂彎。師父嘗言他與觀音菩薩有特殊因緣,日後的修行法門與弘法皆以觀音為依歸。
25歲那年,心道法師在佛光山出家,之後砥礪精進禪修,追隨古德的腳步,用一己的生命來證實真理,與效法觀音菩薩的悲願來救拔所有眾生的苦。
塚間苦修十年、斷食閉關兩年,師父經歷了外人難以想像的體驗,在生死一口氣之間,不斷照明眾生本有的覺性,是那麼樣朗朗然的不受軀體之苦的影響,獨耀常存。在這證知真理的過程中,心道法師體悟到一體的生命,發現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關連的共存關係,而自然升起悲憫的平等大愛精神。師父說:「在孤獨的修行中,我發現清淨無染的靈性世界,也從苦行中體會到貪瞋癡慢疑只是執著的自我幻相,在般若無礙、般若無執的智慧觀照下,一切皆是空性的顯現,也因此超越了差別的苦,體會生命一體、平等的愛。」


這個根本、寧靜的力量,師父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還沒有去看到、體證到。心道法師以自己的修行過程來對我們顯示佛法的真實與珍貴,並告訴我們覺醒所產生的力量,是愛,是慈悲與寬容。 37歲出關之後,心道法師看到許多來山問道者的迷惑與痛苦,及現代社會與全球資訊化時代所引發的焦慮與衝突,尋思身為一個修行人該如何奉獻一己的生命,來引領四眾弟子加入救濟世界的行列。
心道法師最大的心願,就是打造一個和諧、共存共榮的「華嚴世界」。這個「華嚴世界」代表了心道法師在經歷漫長苦修的過程之後,所體會到的生命與宇宙真相,也就是祖師大德們所言表的大圓滿境界。在這聖境裡,一切都是相依相存與互為彰顯,而我們彼此的生命條件,就是慈悲與善念。
和平・志業
三十年來,心道法師接引無數海內外信眾,成就大眾學佛的因緣,與開展和平的志業。首先,1984年建設「無生道場」,開顯師父深刻體會「無生之生」的意涵。「無生」是指諸法無實,無生無滅。自此,心道法師於福隆靈鷲山上開山演教,以「慈悲與禪」為宗風行持,以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接引有緣眾生,開展弘法度眾的菩薩道志業。又因與南傳及藏傳佛教的殊勝因緣,師父兼納三乘法脈,以應機普世弘揚三乘為靈鷲山的使命。
接著,師父帶領靈鷲山以打造「華嚴世界」的和平志業為目標,從推廣禪修、建立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跨宗教交流、成立三乘佛學院、建設華嚴聖山,到各項慈善事業等,企盼能在新世紀中,以佛法深蘊的力量,結合其他宗教與非營利事業組織,共同創造世界的永續和平與安定,實踐華嚴世界共存共榮的願景。
師父認為,尋究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人類與萬物之間的衝突,根源在於「心」,心的轉化,是解決一切衝突與痛苦的根本所在。認為「當前苦難的根源,不管是天災或是人禍,都與人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心的種種負面思考,轉化成行動的結果,讓各種悲劇不斷循環發生。無論是戰爭或是環境破壞,都來自人心的貪欲與瞋恨。」因此,如何從根本之處的「心」,來導正人們,讓地球所有眾生得以在地球上和諧共生,為師父的思想核心。師父以禪作為守護自心的根本,運用禪修剖析心性,覺悟本心,唯有人心和平,世界才能真正和平。因此,面對當今科技快速發展之資訊社會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及種種煩躁、憂鬱、恐慌等心理症狀,心道法師主張需以禪修所產生的安定、自然和諧之能量來予以轉化。
「禪修,不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進入心靈的方法,
如能探討這個方法,我們將會有很大的能量,
這個心的能量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量。」

展望・未來








